鹰走天路,取高为驿,极目四野,气连奥汉。
画,远观取势,近看取质。大局谋定之后,细节将决定成败。
苏轼画《古木怪石图》,米芾拜石,呼石为兄。奇石古木,生长发育亿万千百年,悠悠岁月,风霜雨雪,精雕细琢,遍体沧桑,大美育其中。古今文人墨客、退伍老兵、离岗工人、山野老夫……皆有对奇石根艺痴迷有加,情有独钟者。奇石根艺形、色、纹理奇特怪异,内涵丰富,极具抽象之美。在中国对奇石根艺之美的欣赏,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我亦非常喜爱,故置身大自然中时,常常被此类风物所吸引。“生活中不缺少美,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。”我认为,有了发现美的眼睛,还需要有把发现的美落实为艺术作品的心手。
白石老人有言“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太似为媚俗,不似为欺世”。这句被国画界重复引用的名言,有广泛的认知度。然而,我看老人所画的虾蟹,栩栩如生,难觅不似之处。所画大量原大的草虫,更是细如毫末,惟妙惟肖,我想老人投入不少精力,精心描绘这些小精灵,并非出于媚俗的需要。老人敢于冒世人媚俗之讥,足见大师有超人的胆识。
常听人说“照抄自然,毫无生气”,这句话常针对写实画法而言。理论联系实际,想到宋人册页,我认为此项理论,不一定经得起实践考验。大自然是复杂多样的,艺术表现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,对某些观点,不必“刻舟”、“胶柱”。
对不同的病人,只会开一个药方的医生,不是合格的医生;对不同的学生,只会灌输一种绘画风格的教师,不是合格的教师。你的选择,对你是最佳方案,对他人,就不一定是灵丹妙药了。走自己的路,包容他人,不强加于人,艺术不是自然科学,不需要公式和定理。
欣赏书画,有两种心理现象。一种是欣赏的惯性,一种是欣赏的疲劳。前者看到新样式的书画作品,就看不顺眼,后者看到老样式的书画作品就心烦。
每个人的心里,都有一颗骰子,各有各的点,各有各的数。不对点时,你说三,他道四,说不到一起,谁也不服谁。只有将心中的骰子转动起来,才能看到骰子其它面上的点数。在现实世界中,能换位思考,实属不易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